2014年9月17日 星期三

台灣缺水嗎?


‧朱淑娟2014.9.17

「你覺得台灣缺水嗎?我們都不覺得啊。」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阿乾的電台節目,邀我談談台灣的水資源,這個問題讓我當場楞了2秒。

回想起來,關於水,我們聽的、做的、感受的,的確天差地遠。只要聽跟水有關的演講、報告、或水利署的開發計畫,都會告訴我們台灣是世界排名前頭的缺水國,水資源已不足以因應極端氣候,大家應珍惜水資源,節約用水。

但除非很特別的時候,一般民眾、用水的企業幾乎很少覺得沒水,既沒有缺水之苦、水費又非常便宜,為何需要節約用水?

楞了2秒之後回神,想起許多往事。

記得小時候我們常去河邊玩耍,就在河邊煮東西吃,那時的河川水量充足飽滿。但現在的河川卻不是這樣,因為我們蓋了水庫、攔河堰,把河川的水盡其所能攔走。水龍頭水量充沛的背後,是日益乾枯的河川。於是我們不再到河邊戲水,過少的河川流量也讓水中生態起了變化。

又是小時候。記得水庫都在深山裏,因為一條河川最好的水在上游,但上游漸漸蓋滿後水還不夠用,於是水庫漸漸往中下游蓋。中下游的水質比較不好,要投入更多成本淨化水質才能使用,而從較低處輸送水源,也需使用額外的電力成本。水與電,在這個時代已經是不可分割的一件事。

而不只蓋水庫、攔河堰,接下來又有河川水源共享、鑿山過海的越域引水,對環境又拉出另一個風險,引發當地居民與水利署的對立與衝突。例如在台中市后里區蓋大安大甲聯合用水,居民就擔心在地震帶鑿山可能引發山崩。

說到衝突,所謂不缺水的感受也因人而異。

本來農民可引河川水灌溉,老天給水就有水、沒水就沒水。但做了攔河堰、越域引水,河川水在灌溉源頭就給引走了,農作無法灌溉、農民何以生存?於是農業用水變成一場殊死之戰。例如后里農民擔心水給攔走,無水可用,拼了命也要反對大安大甲開發案。例如中科四期開發案要在彰化溪州水源頭取水,引發居民生死之役。

此外,攔河堰等水利設施的興建,往往有特定用途。例如南投縣的集集攔河堰為了供給台塑六輕用水,原本枯水期(2-5)不能供水(沒有水權),以確保農民有水可灌溉,但這段期間每日要用的34.4萬噸水台塑就轉向農田水利會買水,台塑用水暢通無阻,可憐農民枯水期就更沒水。

沒水灌溉怎麼辦?稻子就是要吃水,於是我們看到彰化、雲林一帶,幾乎家家戶戶農田邊都有地下水井,不給我水,只好抽地下水來用,不然呢?長期抽地下水的結果,這個地區地層下陷就相較其他地區嚴重。

農委會宣布,2020年糧食自給率從現在32%提高到40%,策略之一就是讓20萬公頃休耕中的農田復耕,但如果沒有足夠農業用水如何達成?水與糧食,其實是一個共存、共依的共生關係。

而我也想到一些特殊情況,2009年八八風災時,三天把一年的雨下光了。

因為氣候變遷,雨多雨少變得不規律、無法預期,來看看這一、二年的情形。201212月還在開心秋雨充沛,搶登百年來當季前十大排名榜。但隔年13月急轉直下,又創下58年來春雨最少記錄。

2014年更怪了,本來在南部供水的結構,擁有較多水庫的台南在枯水期都扮演供水支援給高雄的角色,但當年台南春雨偏少,變成要從高雄調水才夠用。

一下有水、一下沒水,一方面當然是氣候變遷的關係,另一方面,水土保持做不好,過度開發,導致水庫淤積愈來愈嚴重,像曾文水庫現在庫容量只有一半。而很不幸,繼續摧毀水源保護區,未來情況只會愈來愈嚴重。

「水權」是一本濫帳。

當工業用水、農業用水、民生用水可以互相買賣,那官方的數字:農業用水占72%、民生用水占20.8%,工業用水占6.3%,還有多少可信度?

當水權變成一種權力,要改變就很困難,而水利署做為經濟部底下的一個技術單位,要改變這個結構就相對辛苦。目前各方擁有的水權,就比實際能供應的多好幾倍。沒有水、何來權?這是台灣特有的水權奇景。

其實水利署這些年來是有努力的,例如前年南部地區缺水,南區水資源局與嘉南農田水利會推動掌水工,節省了近一億噸灌溉用水。

另一個例子是,台南新吉工業區開發向水利署要水,水利署要求在不增加當地工業用水的情況下請台南市從別的工業區調撥,不要增加工業用水額度。當然這樣還不夠,應要求沒用到的水要扣回,但至少看到水利署有在往前走。供水的人很辛苦,用水的水沒看到這個層面,就不容易有同理心。

寫到這裡,我想重新回答本文一開始的那個問題「你覺得台灣缺水嗎?」

1、是的,台灣的確時時存在缺水危機。理由是,氣候變遷讓雨多雨少無法掌控。再加上水庫淤積日益嚴重,可以蓄水的空間愈來愈少。

2、只要我們繼續現在的用水態度,為了因應第1點,就要蓋更多水庫、攔河堰、用更多電輸送、水庫開發持續增加環境風險、造成更多社會衝突、河川枯竭。而土地有限,有一天台灣會到沒有地方再蓋水庫、攔河堰的程度。

3、所以,只要我們多節水,就可以避開第2點的風險,因應第1點的風險,就像我們的存款,存愈多愈安心,所謂環境資源也是同樣的道理。

4、事實上,我們是很浪費水的,民生、工業、農業都有很大的節水空間,方法很多,重點是我們對於水的態度,如果你把他當成可以用金錢交換的工具(何況很廉價),對水就會無感。如果你把水當成維持生活、生命、不可或缺的有限資源,就會想出很多辦法去守護水源。而水,無疑是生命之泉。

(順便廣告一下: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水逐跡」特展,920(周六)下午3~4點,我有一場演講,跟大家談談這些年來採訪遇到關於水的思考。地點在台北市光復南路133號松山文創園區1號倉庫。)

沒有留言: